深蓝学院转型教育课第十三讲:追寻哲学智慧,勘定生命地图

发布者:深蓝学院发布时间:2020-12-06浏览次数:1009

    125日上午,深蓝学院在梦溪校区演讲厅开展2020级新生转型教育课第十三讲之“追寻哲学智慧,勘定生命地图”,由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尚党卫老师主讲。深蓝学院负责人、新生辅导员、2020级深蓝班同学及部分新生代表300余人来到现场聆听此次授课。此次转型教育课程采取了视频会议方式同步开展,全校4000余名新生在班级教室同步收看直播授课。本次转型教育课由深蓝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刘剑主持。

尚老师的讲座别出心裁,落脚于大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课堂深刻有趣,给同学们留下很新颖的印象。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尚老师时刻关注大学生世界观的建立情况,强调要让大学生拥有“大智慧、大胸襟、大视野、大志向”,让同学们领悟到:事物的深处就是心灵的深处,抽象性作为哲学之门槛并不意味着其空洞。

为克服学生固定思维中的局限性,尚老师对哲学与经验、常识进行了区分。他强调经验、常识自然过渡到哲学是不可能的,不仅仅因为经验、常识自身具有矛盾与缺陷,更因为现时代人们的碎片化意见和知识导致无法打造自己的知识之树。由此提出同学们需要进行必要的加工、论证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并打造成系统化知识的观点。

 “哲学作为理论之母,可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并让同学们和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对话,在激荡中确立自己的世界观。” 尚老师对同学们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培养三个向度:知、情、意;第二,具备三种属性:精神内涵、精神力量、精神境界。



什么是哲学?“要学会白天看星星。”尚老师指出,同学们不该拘泥于问题本身,而是得有“问题意识”,这包括:问之所问、问之何以问、问之者为何,并且要感知到: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在场的与不在场的。

尚老师提出:哲学是智慧的追求,而不是知识。知识是工具化的力量,可作为确定性的追求,而智慧不仅作为生命可能性的探索与发现,也作为精神的自我批判和超越。“不从哲学意义理解,就不能取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经。”尚老师从马克思哲学的逻辑中枢,以及其定义与起源进行解读,教导同学们要善于从外在混乱的实践世界中发现内在看不见的秩序与法则,从感性与理性、事实与价值,知识与道德角度进行分析,激励同学们:“劳动子弟本应是天然的马克思主义者!”


同学们听完讲座均感受益匪浅,表示将会努力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引领思想,并应用于社会生活中。



撰稿:高镐、汤骁宇、顾梓桢

审稿:杜伟伟、刘剑

摄影:刘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