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学院开展“探索历史之流,弘扬运河文化”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者:何筠发布时间:2024-02-19浏览次数:12

中国大运河始凿于春秋,初通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元代裁弯取直,南北直航;明清维系国脉,臻于极盛。她不仅是一条连接南北的水道,更是一条流动的文化长河。为了让当代大学生深入了解大运河的历史底蕴,传承与创新大运河的历史文化,20241月25日至1月31日,深蓝学院“千里通波”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探索历史之流,弘扬运河文化”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采用了线上查阅资料与线下实践的相结合的方式,分为两个步骤进行:一是前往家乡附近大运河进行实地考察,探究当地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二是寻访文化古迹,参观大运河博物馆或相关文化古迹。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全面了解运河文化,团队成员们在不同的运河节点上展开了实践:电子信息类徐梦萱同学和戴益民同学分别前往江苏扬州的大运河博物馆与无锡博物馆,聆听运河文化的脉动;电子信息类魏士杰同学前往江苏苏州望亭段大运河参观周边运河文化古迹,感受运河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生命力;电子信息类许嘉和张思远同学则前往江苏宿迁段大运河进行实地考察。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大运河的千年底蕴、时代价值与当代形象。此次博物馆之行让徐梦萱对运河文化的起源与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大运河作为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包含了古人“裁弯取直”“疏川导滞”等的神工巧思。同时,它联通历朝历代的政治与文化中心,融通九州,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运河两岸逐渐形成了富有地域特性的祭祀水神、博弈之道、百戏之技等文化。

运河文化在运河的不同节点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每一处都仿佛是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在无锡段运河,它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穿越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串联起散落的文化瑰宝。沿线遍布历史文化遗迹:著名的清名桥、南长街、古运河等景点,都是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宿迁自古水运发达,隋唐大运河开凿后,通济渠成为联系宿迁与都城长安的要道。大运河宿迁段是整个大运河沿线的治河咽喉、漕运转轴。顺应地利,逐水而居的宿迁人创造了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泗州戏、淮海戏、柳琴戏、洪泽湖渔鼓舞等特色传统戏曲舞蹈,洋河酒酿造、黄狗猪头肉制作、乾隆贡酥制作等传统技艺。

虽寒风凌冽,但运河壮阔不减。切身感受大运河的风貌后,许嘉同学对大运河的效用及重要性有了更深的感悟。

宿迁是一座年轻又古老的城市。年轻是因为她是江苏十三个市中最晚立市的,古老则是因为她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大运河知道她并不年轻。运河边一处处老宅、旧址,清晰地铭刻着历史印记,诉说着古老岁月里的动人故事。

望亭段运河相较于宿迁段运河又更多了一分古韵。苏州望亭段运河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现代化升级与改造,让运河文化紧扣时代步伐稳步发展。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融,运河文化与时代韵律交融。

在实地考察后,团队成员们互相分享了本次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所领悟到的运河文化及对其传承发展的个人见解,在交流互鉴中将运河文化镌刻于心,更加深刻认识到传承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性。

大运河承载着广大劳动人民无数智慧结晶,历经千年风雨而依然璀璨夺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如今,运河文化传承保护状况持续改善,大运河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激荡新生机,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释放着运河文化独特的魅力。                         

文稿//刘楷 王心妍 曾富强

拍摄// 徐梦萱 许嘉 戴益民 张思远 魏士杰

审核// 何筠